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8

身为80后,我记忆中童年的春节是很热闹的。有一年春节,父亲带着我们姐弟在当时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地段逛街,大街两旁被各式各样的店铺和摊点挤满,基本上就是升级版的农贸集市。在一个专卖裤子的小摊前停下,我爸看中了一条牛仔裤,仔细瞧了两眼,询问了价钱之后觉得略贵,又多问了句:“老板,这牛仔裤面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啊?”老板答得没有半分迟疑:“牛仔(音同崽)裤嘛,当然是用小牛崽做的啦!”我只记得父亲当时哭笑不得的表情。

国人认识和接受牛仔裤(或牛仔上衣)的时代比较晚,尽管在60年代就有一些时髦的都市男女青年就从各种渠道获知了牛仔装这种当时西方世界颇为时髦的服装样式,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所有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也都被一并当做腐朽的垃圾全面清理了,牛仔裤未能幸免。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外面的大千世界深深吸引着又一代的年轻人,牛仔服装的流行远从欧美,近从港台,大肆侵占了青年人的服装市场。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现代艺术家和摇滚音乐群体将这种曾被视为“糖衣炮弹”的着装文化全面带向一个流行的巅峰,赶上了世界时尚潮流的末班车。

80、90年代的中国摇滚青年:

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实际上,我们口头上习惯称谓的牛仔服装和正儿八经的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关联——虽然“牛仔裤”这个词我们的确是从大量的有关西部牛仔的文艺作品中攫取出来的,但牛仔裤所指向的并非牛仔文化的核心,换句话说,牛仔装中的“牛仔”所代表的其实只是一种面料形式,一种以棉为主要材料的斜纹布料,叫做单宁,英文为Denim,名称缘起于这种面料的发明地,法国南部的一座城市尼姆(Nimes),面料最早被称作为Serge de Nimes,意为尼姆(制造)的帆布。

起初,单宁面料仅仅作为一种常规的帆布来使用,直到一个叫做Levi Strauss的德裔美国人(也就是今日牛仔装品牌LEVI’S的创始人)将它带到了美国西部。彼时正值19世纪中期美国淘金热运动,Levi Strauss从淘金的矿工身上找到了商机,他和合作伙伴Jacob Davis发现了单宁面料的优势,将它制作成耐磨损的工装长裤并卖给工人,替代了原本十分容易磨损破旧的普通棉裤。牛仔裤诞生了。
Levi’s亚马逊官网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诚然,牛仔裤诞生之初的身份十分平庸甚至贫贱,它代表的是社会底层劳工阶层的着装系统。直到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现代流行文化将它捧上一个新的台阶,伴随二战后美国高涨的生产和消费热潮,五六十年代的嬉皮文化、70年代的朋克和80年代的重金属摇滚乐等等青年文化运动都将牛仔裤视为一种物化的青年精神,以反叛和颠覆的名义把它推上神坛,最终成为美国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乃至今日全球时尚的宠儿。

牛仔裤和美国的牛仔文化没啥关系

很明显,牛仔文化并非牛仔裤的摇篮,只不过牛仔裤使用的面料最初是从美国西部登陆美洲大陆的,在成为全世界流行的服装面料以前,牛仔裤先为骑马牧羊的美国牛仔所用罢了。至于我们为什么将英文中Jeans翻译成牛仔裤,大概是当初我们“断章取义”地误拿牛仔文化当起源的缘故了。

时光倒流二十年,回到那年春节,小摊位老板对牛仔的认识此刻看起来格外纯洁而直接——关于真正的牛仔,听起来那么熟悉,实际上却离我们挺远。下一回我们就聊一聊真正的美国牛仔装扮。

转自界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